正如世界上没有绝对真理一样,区块链的“去中心化”也不是绝对的。区块链开发技术的风险也是人们所关注的,区块链开发不可能百分百安全,它有它的风险存在。下面我们来具体看看究竟有哪些风险?
(1)“去中心化”与传统监管模式的本质矛盾。
目前,区块链监管主要体现在货币体系和金融领域,因为它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经济秩序和金融体系的稳定。除了小规模的投资流动,比特币现在还涉及洗钱、敲诈勒索和黑市交易等犯罪活动。
虽然少数承认数字货币的国家和地区基本出台了相应的监管政策和措施,但具体的监管效果尚不确定。此外,除了对明显违法行为进行监督外,还需要规范技术规则本身。区块链的“去信任”功能本身并不能克服技术设置本身的“不诚实”问题。技术型包装的规则不平衡,由于其隐蔽性,使得监管更加困难。
数字货币的监管与数字货币的应用本身是矛盾的。传统的监控模式是集中的、反匿名的,这无疑违背了区块链技术“分散化”的本质特征。更深层次的悖论在于数字货币背后的科技与监管制度的价值追求不同,前者追求的是“去监管”的哲学。学习倡导自由、开源,开源强调风险防范与化解,追求效率、安全与公平的动态平衡。
区块链技术开发风险
(2)去中心化与再中心化的循环悖论
“分权”是区块链不同于传统系统的主要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的一切创新意义也都源于它。“分权”和“自主”只是技术规则授权下的“分权”的延伸。虽然绝对的“去中心化”在技术上和理论上是可以实现的,但在现实中,资源和信息的流动会促进新的中心的形成,从而削弱“去中心化”的意义和功能。
数字货币的开采和交易平台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虽然解决了人人都可以参与数字货币的挖掘和交易的现实需求,但却成为了一个新的集中化平台,引发了集中化带来的危机和风险。此外,区块链在社会治理中的应用也可能存在同样的问题。由于其可扩展性,区块链平台可能会导致新的虚拟权力的出现,从而导致“现实政治中的权力再集中”。少数技术精英在没有任何法律授权或监督的情况下,垄断或支配公共事务。(3)“智能合同”与现行法律制度对接的难题。
区块链应用除了面临监管制度缺失和监管规则空白的挑战外,还需要克服与现有法律制度对接协调的问题,才能获得正式的合法性地位,这主要体现在智能合同的应用上。目前,关于智能合同的讨论大多集中在如何实现可编程金融以及如何替代中介机构,而忽视了智能合同与现有法律制度特别是合同法之间的协调与兼容。
首先是语义解释和表达的有效性。在现实生活中,由于语义表达的多义性和客观情境的多变性,往往会出现法律没有规定或当事人没有约定的情况。对法律条文或合同条款的解释是必要的,这种解释往往涉及复杂的利益平衡和价值判断,需要有可靠的第三方来决定。然而,智能合同完全是用计算机语言编写的。过程的验证和执行当事人之间将不可避免地导致一个基本问题,也就是说,程序代码是否能够准确地表达语义的合同条款和合同条款是否能够准确地表达当事人的意思,如果不是,如何解释代码的语义,谁来解释它,最关键的点,是否属于合同条款。以合同法认可的有效合同形式?
其次,在签订智能合同的过程中,无论双方目前的真实意图如何,一切都必须按照预先设定的代码进行排序。如果一方在一次操作中失败或希望有其他选择,而代码程序没有提供可修改的替代方案,则所谓的“智能”是不智能的,因此合同变更、解除、解除等合同法的制度根源是不智能的。这与现代私权社会确立的“意志自治”的民法基本理念是完全相悖的,人们担心智能合同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会牺牲公平和自由。
虽然智能合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技术与法律的协同,但目前的法律制度还需要进一步的确认。